近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平稳转动,272ml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采集完成。
这份“生命礼物”的捐赠者,是常年坚持无偿献血的“热血好人”小刚。他用多年的坚守与毫不犹豫的善举,为一名病情紧急的血液病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小刚成为银川市第61例、宁夏第164例、中国第2149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小刚坚持无偿献血多年,在此过程中,他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能为血液病患者带来重生希望,便毅然签署了志愿捐献同意书,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每次献血都觉得是在帮别人,加入骨髓库也是想着万一能配上型,就能救一条命,这是多有意义的事啊。”小刚坦言。
7月,银川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到小刚,告知他与一名急需移植的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时,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捐献。
“病人病情紧急,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分危险,我肯定要帮!”从高分辨配型、健康体检到最后的采集准备,小刚积极配合每一项流程,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坚定的态度传递着温暖与力量。采集当天,小刚在姐姐的陪伴下,经过近6小时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银川市第61例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成功捐献。
“能真正帮到别人,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小刚说。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被称为 “生命的种子”,它能在患者体内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统,是治愈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的关键。但配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每一次匹配,都是一场 “生命的遇见”,每一次捐献,都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守护。
银川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场 “伤筋动骨” 的手术。事实上,现代捐献方式早已告别传统的骨髓穿刺,90% 以上的捐献都通过 “外周血采集” 完成 —— 就像一次长时间的献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其余血液成分会回输到捐献者体内,整个过程安全、无痛,对健康几乎没有影响。捐献后,身体的造血功能会在短时间内恢复如初,却能为患者赢得一次宝贵的生命机会。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温暖。(宁夏日报记者 何耐江 文/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