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从“裸地扬沙”到“牧草齐膝”宁夏农科院科研团队实现荒漠草原修复技术突破
2025-10-22 11:47:54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盐池县大水坑镇向阳村的一片科研实验基地,深秋的草原已是黄绿交织,但见齐膝深的牧草随风摇曳,蒙古冰草银穗闪烁,牛枝子绿叶点点,沙打旺摇曳成簇,很难想象这里一年多前还是“一脚踩下去扬沙”的裸地。10月20日,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在深入盐池县大水坑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召开退化荒漠草原生态修复现场观摩会,吸引了来自自治区林草局、盐池县林草局等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以及兰州大学的专家观摩,见证了科技赋能下的生态奇迹。

  生态修复后的荒漠牧草茂盛。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草所所长、国家牧草产业体系盐池站站长王占军站在没膝的草丛中蹲身拔起一簇蒙古冰草,指着根系对记者说:“你看,每一条根上都包裹着一层沙套。”他用手一捋,露出了丝线般又细又白的根系,“极度干旱时,沙套保护根系;雨水来临,它能急速蓄水生长。”

  王占军介绍筛选出的蒙古冰草。

  王占军介绍:“在这个区域,生态修复只有一次机会——必须抓住每年7月下旬或8月上旬那场超过20毫米的降雨。早了,苗子会旱死;晚了,无法越冬。”

  正是精准把握了稍纵即逝的播种窗口,科研团队在去年7月下旬进行了补播改良试验。他们选用蒙古冰草、牛枝子和沙打旺等当地优势草种,按照7:1.5:1.5的比例混播。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一年生长,植被覆盖度已从不足30%提高到近70%。

  科研人员向与会者介绍退化荒漠草原生态修复情况。

 专家观摩草地生态。

  长期以来,宁夏荒漠草原面临着生态修复草品种短缺、修复技术滞后等问题。自2011年以来,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团队在盐池建立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先后引进抗旱牧草品种60个,筛选出适宜宁夏退化草原改良的7种乡土牧草品种,建立了退化草原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和模式。该团队构建的基于水分承载力的补播草种配置、密度、集雨等措施的退化草原综合改良技术和模式,入选2025年自治区主推技术。累计建立退化草原综合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3200亩,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增加16.25%,优质牧草比例提高20%以上,示范推广面积达10余万亩。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常生华评价:“在年降水量仅300毫米的干旱区,特别是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带上,能通过补播使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成功生长,实现了技术突破。研发团队不仅选对了草种,更把握住了关键的播种时机,将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有机结合。”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通过加强乡土草品种筛选驯化,建立草品种繁育体系等举措,持续推动荒漠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王占军说。(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文/图)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