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以“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北京市国家农展馆盛大启幕。来自27个省份的100余名乡村工匠齐聚一堂,李芳、赵文花等4名宁夏乡村工匠也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亮相其中。

活动现场。
当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件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手工艺品,展现着乡村工匠们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智慧,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李芳(右)和参观者交流。
宁夏乡村工匠技艺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活动现场的一大亮点,格外引人注目。刺绣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芳从事刺绣技艺10余年,已带动60多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秉持匠心守初心,通过技艺促振兴是我的信念。”李芳边向参观者展示着精湛的刺绣技艺作品,边笑着说道。

赵文花现场为小朋友们传授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文花拥有30多年的技艺积累,她创办的宁夏文之花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已培育传承人5名,带动近200名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她的剪纸作品融合了宁夏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着多民族融合的生动故事。

绳编产品获外宾青睐。
绳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武晓璐的展位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她从事绳编技艺10余年,常年开展脱贫人口免费技能培训,带动近百人稳定就业。她表示:“绳编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结扣都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原州织女”代表人刘飞。作为掇绣技艺彩色设计创始人,他培育的“思含掇绣”品牌年产值达上千万元,成功带动近300名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刘飞(左)为参观者介绍掇绣产品。
“宁夏乡村工匠技艺承载着深厚多民族融合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些技艺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是宁夏独特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宁夏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监测帮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加大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力度,在支持乡村工匠品牌化、产业化、年轻化上精准发力,在政策保障体系化、产教融合深度化、商业模式数字化等方面下功夫,构建一个能让青年工匠“留下来、长起来、强起来”的良性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