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来,气温升高,细菌滋生加速,蚊虫逐渐增多,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发布了夏季校园健康风险提示,提醒大家应注意防范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水痘、诺如病毒感染等。
一、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常见症状主要为发热、咽干、咽痛、咳嗽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主要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上班,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每年自3月下旬开始,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渐上升,4-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多数患儿易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粪便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主要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儿童在接触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疫情。以发热、皮肤疱疹为特征,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主要症状以发热、剧烈瘙痒及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主要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首剂12至18月龄,第二剂4至6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勤洗手,不共用个人物品。患者隔离至全部结痂,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抓挠。高热不退或皮疹化脓时立即就医。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经蚊传播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夏、秋季,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多发生于儿童,近年来成人乙脑发病有逐步增高的趋势。临床上表现为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其病死率和后遗症率均较高。多种家畜、家禽(如猪、牛、羊、马、驴、鸡、鸭、狗等)都可以成为乙脑的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预防措施:应采取灭蚊、防蚊、预防接种和早查早治等综合措施,接种乙脑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防蚊和灭蚊是控制乙脑流行的重要环节,加强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减少暴露皮肤,使用蚊帐、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等可疑乙脑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明确诊断。
五、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传播途径包括粪口传播、经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照顾病人后,用洗手液或肥皂以及流动水至少洗20秒。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外出就餐选择正规餐厅,尽量吃熟食,生吃蔬果要洗净,贝类海产品彻底煮熟。患者康复后3天内避免接触他人,尤其不制备食物。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污染物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时戴手套和口罩。
六、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夏季为高发期。菌痢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想拉又拉不多,总像是有没拉完的感觉)等,同时可伴有毒血症症状,表现为浑身无力、不思饮食,严重者可发生呕吐,甚至继发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一般1-2天。病原菌随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日常生活环境、物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主要预防措施:预防菌痢应改善环境卫生,注意防蝇灭蝇,及时清除、处理周边垃圾和粪便等苍蝇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衣物或床单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后,应立即脱掉,并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污染的表面,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用餐工具、居室物品进行消毒;学校要对教室消毒、对师生活动的公共场所消毒。加强饮食营养,注意休息,减少或避免熬夜,不要过于劳累,做好腹部保暖,提高身体抗病力。
七、食源性疾病
5-10月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月份。多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源性疾病通常在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要保持清洁,饭前便后、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餐具和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厨房环境要清洁。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冻存放,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尽量采用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