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记者在同心县韦州镇庆华村见到马明海时,他正麻利地给50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添草料。他一边忙活,一边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卖牛赚了20万元,今年行情更好!”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村里的“养牛大户”,8年前还是为生计发愁的贫困户。
这份蜕变,印证着宁夏脱贫攻坚成果的来之不易。近年来,宁夏持续做实就业帮扶举措,通过政策集成创新与机制优化,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稳步前行。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含监测帮扶对象在内的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8.2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76%。
数据背后,是宁夏脱贫群众开启了敢闯敢拼的模式:4.27万人跨越山海到省外务工、8.04万人扎根区内找到心仪的工作、16.29万人立足乡土致富增收;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15.76万脱贫群众找到了工作、3.02万易地搬迁者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的跨越。同时,就业帮扶车间的缝纫机声、公益性岗位的坚守身影、以工代赈项目的火热现场,也稳稳托起了5.1万人稳定增收。
时间回溯到2017年,镇村干部十多次上门,带着《产业扶贫政策指南》和成功案例,帮马海明算清“经济账”:每头母牛补贴3000元,贴息贷款一周就能到位。在政策支持下,他咬牙购入5头母牛,开启“自繁自育”的创业之路。如今,他的养牛存栏量扩大了10倍,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更成了村里的“致富典型”。
“如果没有专家团队帮忙,我连牛发烧都不敢治!”马明海感慨地说。去年面对饲料涨价、肉价下跌的双重压力,韦州镇党委书记虎新带着《市场分析报告》上门,帮他申请补贴、对接订单。熬过寒冬,今年肉价回升,马明海反而多赚了3万元。“跟着政策走,风险有人兜!”如今,马明海主动当起“政策宣讲员”,带动村民联合养殖,给更多人分享致富经验。
在庆华村,脱贫致富的故事远不止养殖业。2024年,庆华村“两委”盘活闲置扶贫车间,承接银川、同心等地校服订单,带动25人稳定就业,其中12户是脱贫户,人均月收入2500元至3500元。“这座改造后的车间年产校服5000套,既盘活了资产,又解决了就业。”庆华村党支部书记金义说。
葡萄架下也孕育了新希望。2021年,利用闽宁帮扶资金,村里建成2座实验温棚,2023年实现产值8.2万元。尝到甜头后,村集体又扩建了13座温棚,种植葡萄1.8万株,预计今年产量可达3万斤,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同时带动15户困难群众就业。
65公里外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甜水河村,于金保一家正上演“双线增收”的幸福生活。每天清晨,于金保忙着照料牛群、查看玉米长势;妻子刘会琴则赶往宁夏丰锦农牧公司的红薯基地,从“务工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去年全家收入10多万元,今年争取翻番!”于金保信心满满。
甜水河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军介绍,该村通过经果林种植、劳务输出等多元发展,年创收超2000万元,“省外务工100多人,开小轿车的人越来越多了!”
今年以来,宁夏持续深化就业帮扶,通过“帮扶车间提质+公益性岗位兜底+以工代赈就近就业”的组合拳,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在稳定安置4.25万脱贫人口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多个部门联合开发547个乡村寄递物流公益岗,帮助脱贫群众通过电商渠道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宁夏的脱贫实践证明:精准施策才能激活发展动能,多元产业方能筑牢致富财富根基。马明海等脱贫群众的“牛”日子,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变,更是乡村战略在塞上大地结出的累累硕果。(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