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经过5年实践与探索,我区已逐步形成“统一底图、统一底数”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为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守好资源安全底线,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宁夏将形成一套“统一底图、统一底数”的权威自然资源现状数据。
据了解,自然资源厅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视为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形成了“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自然资源调查基础成果,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特色产业用地调查等各类专项调查,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随着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调查数据的标准和格式逐步衔接,将形成一套“统一底图、统一底数”的权威自然资源现状数据。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处长郭建林介绍,通过统筹整合自治区级日常调查监测、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等工作,我区建立了内业、外业一体化的调查核查技术体系。针对大范围自然资源监测信息获取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研究提出了集卫星遥感、地面移动装备于一体的多传感器互联的数据获取体系。创新性构建遥感智能解译的工程化方案,形成了面向全域、自然资源全要素的智能化解译生产线,全面打造了基于高分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支撑体系。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宁夏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城”空间全覆盖,“耕林草湿水土”资源全统筹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搭建了协调有序的制度体系和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构筑起全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的“四梁八柱”。编制出台了《宁夏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库标准》等11项技术细则和规程,为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自然资源厅加快推进调查监测成果应用共享。借助“宁夏自然资源调查云”等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了横向贯穿林草、农业、交通等相关部门,纵向贯通市(县、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调查监测网络体系,将调查监测成果及时推送区直部门及市、县,全面推进调查监测成果在自治区重大战略实施、重点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及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宁夏日报记者 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