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中国丝绸
2023-09-18 17:11:10 来源:中新网宁夏

【编者按】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民族报社、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动漫短视频,今天播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中国剪纸》。短视频以期展现中华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与交融,在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说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片,你会想到什么?那当然是丝绸!“丝绸之路”,从这个名称就能看出,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国最神奇的发明之一。

 

丝绸技艺在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很早民间就有嫘祖养蚕织绸的传说。我国考古发现的半个蚕茧和绢片、丝绸残痕等,都证实了丝绸的悠久历史。 

 

蚕的一生,变化神奇。从一颗小蚕卵到孵化为幼虫,长大后吐丝结茧变成蚕蛹,最后再蜕变为长翅膀的蚕蛾。这种静与动的转变引起古人对天与地、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思索。他们把蚕与生死、沟通天地联系起来,人死后用丝绸包裹起来,希望能像蛹一样化蛾,飞升上天。这其实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蚕是一种很娇弱的生物,先民们开始精心饲养蚕宝宝,驯化野蚕,中国丝绸由此开始。

 

养蚕、缫丝,再把蚕丝变成绫、罗、绸、缎,是个复杂的技术过程。不过由于蚕桑丝绸业很早就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商周时期,刺绣和提花等技术已经十分高超。战国秦汉时期,丝绸品逐渐普及到民间。汉代“丝绸之路”开通,更促进了丝绸生产技艺的传播、交流和融合,我国蚕桑丝绸业的技术和规模有了空前发展。

 

比如新疆尼雅出土的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几个字,还有星纹、云纹、瑞兽纹等。图案如此复杂,织造难度很大,绝对是当时的顶尖技艺。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的交流,丝绸织造中吸收大量新元素,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比如莲花狮象纹锦中的狮子形象,就是波斯风格。这种特点在唐代达到顶峰。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丝绸的流通更为普遍,海上丝绸贸易开始兴盛。元代崇尚加金丝织物,织金锦的成就很高。

 

明代丝绸业以江南为中心,形成了苏州、杭州等五大丝绸重镇,丝绸种类也十分丰富。

 

清代,除江南的丝绸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外,还在新疆设立蚕桑局,从江南引进柔蚕品种和织造技术。新疆的蚕桑业快速发展,丝茧税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艾德莱斯”成为新疆丝绸代名词。

 

1897年,受西方近代丝绸业的影响,杭州太守林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蚕桑教育学校——蚕学馆,我国近代蚕业丝绸科学就此诞生。

 

据说,在丝绸诞生和织造过程中,还延伸出了很多发明。就如把野桑蚕驯化成为家蚕,是生物学史上一项极难的成果。用脚踏板作为一种机构的动力并控制缫丝机和素织机,对织机结构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提花机上装载专门的花本控制织物图案,直接启蒙了早期电报和计算机的编程设计。

 

丝绸对造纸术和印刷术也产生了直接影响,丝锦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原始的纸,而汉代雕版印花技术是最早的彩色套印技术。

 

现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已经跻身“世界遗产”了,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丝绸曾经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物资,今天仍是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部分。中华各民族、各地区都秉承着大致相同的关于丝绸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可以说,丝绸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例证。随着丝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必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光添彩。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