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编是很常见的东西,但就是这么普通的物件到了我们手里却可以变成漂亮的工艺品。现在通过麻编手艺,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能自食其力这让我很自豪。”9月24日,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四村的残疾人就业基地里,残疾人丁玉凤讲起了自己学习非遗麻编技艺的经历。由于自幼残疾且很早辍学,丁玉凤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当得知当地残联开展残疾人非遗手工艺技能订单式培训和免费岗前培训后,她马上报了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学习,现在已经已经从一名普通学员“晋级”成为“技术达人”。“既然有学习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只有下功夫才能学到过硬的技术。”丁玉凤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对残疾人而言,就业的意义更为重大:它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真是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也能在家门口成为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在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扶贫就业基地,智力残疾人董亮怀在老师的教导下编织着纯羊毛汽车坐垫。基地负责人黄华介绍,董亮怀的工资按件计费,每完成一副汽车坐垫,能收入2200元。46岁的康强18年前在老家西吉县发生意外造成二级肢体残疾,之后和妻子离异,独自带着3个女儿生活的他过得十分艰难。2013年响应政府移民搬迁号召来到欣荣村后,他被列为建档立卡户,陆续享受到低保、残疾补贴、奶牛托管分红、光伏补贴、养殖合作收益等政策兜底保障收益,一家人一年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今年,为了让康强再多一份收入,黄华为他找了一份工作——为日间照料中心院子打扫卫生,这样一来,康强一家每个月又多了1300元的收入。
在欣荣村扶贫就业基地记者看到,在这里培训的学员都是较难就业的智力障碍患者、肢体残疾人、混合障碍患者等,他们可以选择寄宿在中心,也可以日托,一边享受托养照料,一边学习如何自理和一些能胜任的劳动技能。依托“残疾人之家”,我区每年安排辅助性就业近万人。“家门口就业”帮助很多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开发了一批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残疾人自我发展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西夏区残联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
“过去5年,宁夏残联实施的就业创业项目,累计为3.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培训,新增残疾人就业2.2万人。全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为97.8%,1436名残疾学生考入普通高等院校。”宁夏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区将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残疾人就业措施,搭建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体系,夯实残疾人共同富裕基础。”(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