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宁夏万象
灵武小韭菜 国内很吃香
2023-09-14 09:00:30 来源:新消息报

吃过晚饭后,工人们陆续来到韭菜地里铲韭菜。

韭菜花也是宝。

村民们头顶夜灯收割韭菜。

工人正在筛选新采摘的韭菜花。

晚霞与韭菜构成一幅田园美景。

秦玉龙直播卖韭菜花。

甘蓝丰收了。

  夜幕下,灵武市韭菜种植基地夜灯闪烁,农民朋友们还在辛苦劳作。她们挥动铲子,割下一把把韭菜,打起一捆捆“致富菜”。美丽的星空,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美好生活新图景。

  当地人将“小韭菜”种出了“大文章”。他们也没想到,20多年前为“养家糊口”而种的韭菜,如今成了当地的“王牌”产业。寻常不过的一把韭菜,竟然销往全国各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一年四季割韭菜,这里的农民“上夜班”

  9月6日傍晚,太阳缓缓落下,洒下道道金光。

  在郝家桥镇兴旺村的韭菜地里,80位工人坐着特制的小板凳,手拿铲子、塑料绳,开始了他们的活计:夜割韭菜。

  “夏秋割大地的韭菜,冬春割温棚的韭菜。割韭菜这活,跟职工上班一样,一年四季天天上。”兴旺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军说,只要想挣钱,随时都能加入割韭菜“大军”。

  王晓梅“上夜班”已经好几个月了。每天下午6点吃完饭,安顿好孩子后,她就和同村人骑着电动车到韭菜地里“上班”。她将小板凳用松紧带固定在臀部,人向前移动,小板凳也随之移动。王晓梅拿着铲子,两三下便割下一把韭菜,然后放下铲子,一只手将韭菜举起,另一只手快速挑拣黄叶蔫叶,然后整齐地放在身后。

  紧接着,她身后的搭档将割好的韭菜整齐码放在小木板上,摞成一大捆绑起来。“割韭菜时不能太慢,但一次也不能割太多,容易散落,我们都根据个人手掌的大小来掌握数量,保证握住不散就刚刚好。”王晓梅俨然熟练工,知道如何又快又好地割韭菜。

  等太阳“下班”后,工人们纷纷将早已准备好的小夜灯戴在头上,重新“上岗”。

  为何要在夜间割韭菜?因为夜间气温低,韭菜叶不打蔫、易保存。

  “天气好的时候,工人们1小时的工钱是25块,遇上刮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每小时的工资会涨到35块。这里很多工人一月能干20天,工资保守在5000多块钱。”拥有200多亩韭菜的种植大户王学军说。

  “以前,村民到处找活干,这几年,兴旺村村民家家户户种韭菜,周边村子的农民都来打工。”看着眼前繁忙的丰收景象,王文军感慨万千。在兴旺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有了这把绿韭菜,村民们几乎在城里都有楼房住,出行都有车开。”

  村里流行“三件套”,韭菜、韭薹、韭菜花

  9月6日17时左右,上滩村村民马菊花、李桂兰搭伴,将当天从韭菜地里打的韭菜花送到宁夏雄越农牧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雄越合作社)。

  “34斤,一斤2块5毛钱,一共85块钱,要现金还是微信?”合作社工作人员将韭菜花称好后,当场给马菊花结账。

  “忙活两三个小时,有85块钱进账,值。”马菊花说,外出打工一天也不过百八十块钱,这从自家韭菜地里摘点韭菜花就能卖钱,“美滴很”。“这要在以前,韭菜打薹、开花就老了,没人吃,可如今,韭菜、韭薹、韭菜花都能卖钱,这是对农民最大的犒赏。”

  在雄越合作社,每天下午4点半左右,就有农户陆陆续续将当天摘下的韭菜花交到这里。工人们经过初步筛选,开始打包、装箱,等着外地客商拉运。

  “都说这韭菜花味道大,但在我们看来,它是一朵能生财的香花花。”雄越合作社负责人秦玉龙打趣道。

  秦玉龙将合作社的3号、4号冷库门打开,一股冷气瞬间逼退室外32摄氏度的热气,站在冷库门外的人不禁打寒颤。冷库货架上码放着满满当当的韭薹、韭菜,以及用泡沫箱装好的韭菜花。

  “韭菜‘三件套’就是这些,一会儿就有客商来装车,将它们发往东三省。”秦玉龙边说边上了叉车准备装货,因为一辆黑A牌照的厢式货车已经停在了合作社门口,准备倒入冷库装车。

  品质绝对杠杠滴,高端市场就认这里的韭菜

  高红彪是冰城哈尔滨人,每年7月中旬就住在灵武,每天到合作社收购韭菜、韭菜花、韭薹,直到9月底才回哈尔滨。

  “来郝家桥镇拉韭菜,已经有五六年了。”高红彪说,常年做韭菜生意,圈子就这么大,只要说起全国的韭菜质量,干这行的人都对灵武郝家桥镇的韭菜竖大拇指。

  “这儿的韭菜品质好、颜色深,易保存、口感好,关键是嫩,一年四季不断货。虽然这里的产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但品质绝对杠杠滴,高端市场,就认这里的韭菜。”

  这一趟货,高红彪主要拉运韭菜花。

  他说,上滩村的韭菜花在东三省、河北俏销,“把新鲜的韭菜花拉过去,当地人抢着买,因为这里的韭菜花干净、形态好,味道也不错。他们把韭菜花买回去,做成酱,特别好吃。”

  在兴旺村的韭菜地里,货运司机小李正在等新鲜的韭菜装车。这车韭菜要发往西安,“现在装车,用冰保鲜,第二天下午4点左右就到西安菜市场了。”小李说,只要是郝家桥镇上滩村、兴旺村、大泉村的韭菜,市场都很认可。

  在大泉村的销售点,菜农们将一袋袋分包好的韭薹依次上秤,收购价格每斤在2元到2.3元,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安徽、甘肃等地。

  外地郎“韭菜哥”,直播间里卖韭菜

  秦玉龙是甘肃人,20年前扎根上滩村。“结婚后,和媳妇种了3亩韭菜。那时韭菜种植面积少、价格高,3亩地一年的收入在3万元左右。”秦玉龙说,20多年前种韭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这3万元在当时可是高收入。

  随着韭菜的品质越来越高,秦玉龙经常将韭菜发往吴忠东郊市场。销路打开后,秦玉龙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建了7座温棚,开始尝试设施韭菜种植。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秦玉龙目前拥有60多个第四代温棚,占地2.3万亩。一个外地郎,成了名副其实的上滩人。

  秦玉龙肯吃苦、脑子活、胆子大。2020年,他开始尝试线上卖韭菜。“那时正是短视频创作的火爆期,我也模仿外地一些农业主播在线上卖韭菜,学习他们的直播方式、直播语言。”

  “无论线上线下,都需要好品质。”秦玉龙说,“想要留住网上的客商,就要有更好的品质。”凡是和秦玉龙打过交道的外地客商,最终都成了他的长期合作伙伴。北京、天津、江西、四川、山东、内蒙古、山西等十多个省市的客商,都对灵武韭菜青睐有加。

  秦玉龙的尝试,正是他走向成功的敲门砖。在他带领下,合作社成员不断完善“互联网+韭菜产业”营销模式,通过电商销售带动上滩村、大泉村、十里墩村、兴旺村等1600户韭菜种植户增收致富。

  不断优化品种,上滩村成西北种植“大户”

  国内的韭菜种植基地众多,但灵武市上滩村并非徒有虚名,被评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设施韭菜种植基地”。

  每年年初,上滩村都会将种植大户、村民聚集起来,围绕韭菜进行“研讨”。2004年,上滩村从大地韭菜转型,开始建造设施温棚,到2008年已建起100多亩温棚,试种成功后,韭菜便成了该村的特色产业。不仅如此,村里每年都会进行育苗、制种实验,不断优化韭菜品种。

  上滩村党支部书记王健礼说,上滩村每年都会种植十多亩韭菜新品种,从中选出品质好、长势好、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通过新品种的技术改良,保证上滩村的韭菜品质及产量。为让韭菜更好地生长,每隔3年,韭菜地就要调一次茬,种西瓜、香瓜或萝卜等其他果蔬,改变土质的酸碱程度。

  2014年,上滩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6年申请注册了“尚品上滩”商标,2019年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入选全国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韭菜特色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上滩韭菜也辐射带动周边泾灵南北村、大泉村、兴旺村等7个村成为设施农业村,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万亩,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被银川市评为永久性蔬菜基地。

  品牌响当当,全市超六成蔬菜销往外省

  近年来,郝家桥镇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田园小镇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上滩韭菜田园综合体,创建上滩村、兴旺村等4个种植专业村,种植韭菜1.91万亩,联农带农2300余户,年生产无公害韭菜3.96万吨,配套建设冷库4座,年产值达1.43亿元。

  韭菜产业是灵武市将“小产业”做成促农增收“大文章”的成功典范。2022年,灵武市发展冷凉蔬菜种植6.18万亩,实现总产量24万吨以上,总产值6.6亿元,总效益3.3亿元。

  如今,灵武市已打造出郝家桥镇、梧桐树乡两个蔬菜产业带,在梧桐树乡黄河金岸打造露地蔬菜示范基地,发展蔬菜种植2万亩,基地生产的香菜、番茄、辣椒等80%以上产品外销周边省区,年产值超过2亿元。

  灵武市每年与陕西、广东、上海等地客商签订生产订单15万吨以上,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63%。“莎妃”蜜瓜、盛世丰香菜、“尚品上滩”韭菜等一批特色瓜菜品牌走俏市场,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记者 黄英/文  黄英 杨月儿/图 )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