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结婚不收取彩礼或只收取礼节性低额彩礼;提倡对满月、乔迁、升学等喜事以家宴庆贺为主简办;对移风易俗模范户在惠农支持、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优惠……这些原本“口号式”的宣传标语,如今被写进了地方性法规。10月,宁夏首个以“促进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固原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固原市移风易俗促进工作被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将整治高额彩礼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
10月15日,固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共二十二条,立足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是一部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强,以法治手段治理固原地区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问题的“民生小法”。
202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持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开展为期3年的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快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固原市作为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相对突出的地区,受思想观念固化、自治效能不足、制度约束缺位等因素影响,高额彩礼、厚养薄葬、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现象比较普遍。
“陈规陋习是制约全市移风易俗促进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固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固原市人大代表、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村委会主任杨银贵同样忧心,“村里有个低彩礼家庭,我们当成典型做了很多宣传,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硬规定给群众做宣传、做引导。”
如何解决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硬核招数”的问题?2024年4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一行在固原市调研时明确指出,由固原市人大常委会在移风易俗促进立法上先行先试。
2024年8月,固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深入五县(区)20余个村社调研,10月,又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省市进行专题调研。在立法过程中,固原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多次向社会公布草案征集意见建议,并召开论证会。
今年7月31日,《条例》提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
《条例》鼓励举办文明节俭的家庭婚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抵制低俗婚闹、低俗婚庆表演以及以拦路“讨喜”“改口费”“离娘钱”“下车礼”等名义索要高额财物。针对一些地区丧葬习俗讲排场、比阔气,《条例》倡导厚养薄葬,提倡在公墓集中安葬、节地生态安葬;禁止修建豪华墓、活人墓、骨灰房、家族墓等。
固原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马永宝说:“《条例》制定过程中,将倡导与规范、教育与治理、激励与处罚相结合贯彻始终,重点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自治’的多元共治新格局,为建立健全移风易俗促进工作保障、监督、激励等机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用情景剧表演来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连日来,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固原市委宣传部等9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固原市民王瑞称,该《条例》通过法治力量让婚姻回归情感本真,引导喜事“内办”“小办”,解开了“人情枷锁”,弘扬了文明新风,正所谓群众随礼减“担子”,幸福生活迈“步子”。(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郭小立/文 由固原市人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