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找到自己的知青档案,银川市数字档案馆真的帮了我大忙。”不远千里从广州赶回银川查阅资料的80岁老人陈小玲,告知自己的需求后,查档大厅工作人员打开支宁和知青档案数据库,设置好关键词检索,从档案数据库中快速筛查、比对和查找,不到半小时就将材料的复印件交到了陈女士的手上。
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实现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档案服务质效,银川市档案馆创新打造“数智融合”档案综合业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并率先创成全区市级首家“自治区级数字档案馆”。目前,市档案馆逐步形成门类丰富、载体多样、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源体系,系统平台配套完善,查阅利用方便快捷,档案数据化初具规模。
银川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市档案馆按照“经济合理、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对信息化场所与设施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完善,部署各类服务器、交换机、生产存储、终端等设备60余台,有效满足了数字档案馆接收、管理、利用的需求。同步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和日志审计等设备,筑牢档案网络信息安全防线。
立足档案管理服务开放化、现代化,在局域网通过档案综合业务管理一体化平台,银川市档案馆部署了馆藏档案业务管理、虚拟库房业务管理、智能查档、AI开放审核、网页信息采集等9大系统,实现档案业务数字化、流程化运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同时,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契机,在查阅大厅配备“三合一”设备实现自动化扫描登记,通过一键扫描身份证件即可对利用者完成身份登记和核验工作,提高了查档效率。通过智能OCR技术对档案全文进行识别,提取关键线索即可找到相应馆藏档案,检索更加精准、全面、快捷。
“我们还统筹利用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自治区馆际共享系统、‘我的宁夏’等渠道提供查询服务,让异地查档、跨馆查档变为现实,下一步,我们将促进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向现代化迈进。”银川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