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夏新闻7月18日电 (杨迪 通讯员 马小芹)“大河乡各村一直以大棚种植和牛羊养殖为传统特色产业,但因村民各自分散发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价格和销量也上不去。现在我们建立了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园,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双提升。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05万元,村民户均收入提增了近2796元。”近日,在和前来走访的区巡察整改督查检查小组工作人员交谈时,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工作组组长王宁介绍道。
四届红寺堡区委第一轮巡察指出,“大河乡个别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清、发展受限”问题以来,大河乡党委深刻剖析问题原因,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积极组建工作专班,全面抓问题整改落实。大河乡党委针对各村产业发展分散、资源匮乏等问题,联合红寺堡区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等部门和宁夏5个乡镇1街道,打破“小打小闹小整合”的思维局限,片区化、全域化统筹资源力量,全域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工作组+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低收入群体”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乌沙塘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劳动就业,年提供固定就业岗位450余个,人均增收4万余元,灵活就业岗位1800余个,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大河乡13个村通过一体构建产业联盟,盘活了4处闲置场地用于打造来料加工厂,引进了10家企业,为乡里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60余名低收入群众再就业,实现低收入农户户均年增收1.1万元,相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收66.34万元。2022年,红寺堡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250万元。
目前,红寺堡区借助巡察整改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的村越来越多。为实现巡察整改常态长效,扩大巡察成效,各乡镇党委坚持内育、外引一起抓,通过实地指导、组织村“两委”跟班学习等方式,指导帮助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通过开办村(社区)书记论坛,组织实用人才为全区村(社区)“一肩挑”干部现场授课,同时积极联系对接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团、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高校资源,20余次邀请实践团成员、高校讲师、专家团队“线上+线下”专题授课传授电商经验,成功帮助32名“小农户”转变为“新农商”。(完)